华人的美国梦:饱含艰辛的过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 伍顿高中纪念 “亚太裔文化传统月” 系列节目介绍
生活在多民族聚集的美国东西两岸的华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感到种族的歧视。越来越多的美国华人在积极融入社会接受美国人身份的同时,也能自信和骄傲地认同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别是最近几年,到处都能看到华人参与社区活动,敢于为自己的正当权益发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倍受鼓舞的现象。
但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这种进步平等的社会环境,是老一辈移民所没有的。每回当我提起排华法案之事,很多人不以为然:那都是多少年陈皮子烂谷子的事了,别老是像被迫害狂似地反复提了。但是,美国社会对华人(或者是整个东亚人,因为我们在外表上区别不大)的许多偏见和歧视大多可以追溯到排华的那段历史。这种偏见和歧视近年来被所谓的 “政治正确” 压制下来,但潜在的歧视并没有消失。当然我们不可能彻底清除种族歧视,但是我们不能规避历史,我们要了解老一辈华人为争取自己权益的抗争,并承袭他们的接力棒,继续为创建一个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而努力。
华人的文化特征是内敛不张扬,勤劳且能吃苦,靠自己而不依赖别人。所以华人乃至整个亚裔都被称为社会上 “看不见的族群”。当我们在美国人数极少的时候,我们更是容易被忽略。
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80年,亚裔人口只有三百二十万,占美国人口总数的 1.4%,其中华人只有八十万。而现在,亚裔人数已超过两千万,占总人口 6.8%,其中华人人数已接近五百万(2014年的估算数据)。
八十年代以前,亚裔在美国的成长环境跟今天大不一样。现住在 Bethesda 的民权律师 Aryani Ong 就是成长于那个时期。她记得自己在学校时,老师根本不注意她,在别人眼里她似乎不存在。她说:“我当时常常梦想自己能长得金发碧眼,个子高挑。”
对于亚裔男孩子来说处境则更艰难。现任加州大学的法律教授吴华扬 (Frank Wu) 说,在中学时期,他是学校的孩子们讥讽嘲笑的对象。当他向学校老师寻求帮助时,老师却不以为然:“石头和棍子会伤害你,语言伤不了你。没关系。” 看到老师不管,这些孩子更是变本加厉。每天面临这样的折磨,他期望自己快快毕业,也许成人后就不会再受到这种待遇。他的父亲也不能帮他,而只是告诉他:“你要学会融入。” 他感到父亲是在说这都是他的错,因为他不够融入。后来他才意识到他父亲是在责怪自己,怪自己的语言障碍,自己的文化和习俗,甚至自己的长相,连累了孩子无法融入,不能成为 “真正的” 美国人。
吴教授说,面对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老一辈的华人不是选择抗争,而是自责,认为自己没有真正地融入,所以不能被接纳。所以他们为自己的孩子起西方人的名字,不在乎孩子是否懂得中文,远离中国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的文化和习俗。
确实,“融入” 是咱们华人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为了 “融入”,一些人选择华人最少的地方居住,尽量远离华人和中国文化,切割自己同中国的一切联系,有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参军来证明自己是 “真正的” 美国人。可这一切都改变不了我们的面孔,在那个年代,不管我们怎么做,因为这张面孔,社会把我们当作外国人,哪怕是两三代土生土长的美国华人。
但有一个事件彻底地摧毁了华人 “融入主流” 的梦。那就是发生在1982年的陈果仁事件。
1982年6月19日晚,住在底特律郊区的一位即将结婚的27岁华人小伙子陈果仁 (Vincent Chin) 来到一个酒吧。按照美国人的习俗,婚礼之前应该有一个最后的 “单身派对 (Bachelor’s Party)” 。在酒吧中,两位失业不久的汽车工人把陈果仁误当为日本人,与其发生了口角。要知道七八十年代日本进口汽车对美国汽车行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当时美国社会的惧日反日情绪比今天反华情绪要严重得多。陈果仁离开了酒吧,但这两位工人并没罢休,他们从车里拿出棒球棍子,在街上追赶陈果仁,用棒球棒击打陈,造成他大脑严重受伤。陈被送到医院,四日后抢救无效死亡。
(陈果仁事件后的席卷全国抗议游行)
这是一个明显的由种族冲突导致的谋杀,可是当时的法官却偏袒这两位白人凶手,只给他们判处三千元罚款和三年缓刑。这种骇人听闻的司法不公正激怒了亚裔社区。以前各自为营的亚裔第一次联合起来了,不管是新移民还是土生土长的,住在郊区的或住在唐人街的,华裔韩裔日裔甚至黑人,都加入全国各地的抗议游行。地方媒体把陈果仁之案报导为 “世纪大案 (Crime of the Century)” 。
(陈果仁事件后的席卷全国抗议游行)
“美国人从来没有看见过亚裔这么愤怒,” 当时还在高中的吴华扬回忆说。这一事件对于吴来说是一个启发:他和陈果仁之所以不被看成平等的美国人,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也不是他们父母的错。不管他们如何努力去“融入”,这个社会都不接受他们作为一个完全的美国人。
远在南方休斯顿的 Aryani Ong 也在电视上亲眼目睹了陈果仁的案子:“我记得法官判决时我的震惊。虽然我当时只是一个初中生,可我能切身感受到,对于长着亚洲面孔的我们,司法公正是另外一码子事。”
Aryani 感到一种绝望。她出生在这里,除此之外,她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称为家,这个国家也是她唯一的国家(不像我们第一代移民仍然有故国可以作为精神向往)。可这个国家并不接受她,这个国家的未来并没有她的份。这种绝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正在这时,她突然看到一个年轻女士在电视上出现。这位女士跟她一样,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在电视中,她的四周都是衣冠楚楚的白人男士。在众人之中,她伶牙俐齿,不卑不亢。Aryani 从来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亚裔人士。电视电影中的亚裔形象往往让她感到羞愧,要么是一些衣衫褴褛不善言辞的,要么是邪恶阴险面目可憎的。这是她第一次看见一个亚裔,而且是女士,能在众多的白人男士面前平起平坐。
(Helen Zia)
这位女士是社区活动家 Helen Zia。“对于我来说,她是我许多疑问的一个答案,是通向将来的一条道路,也是我的推动力。” 突然,她不再为自己的面孔而羞愧。Helen Zia 给她带来了鼓舞,让她在这个本来没有她未来的国家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陈果仁事件带来了改变,不仅仅是在亚裔社区,也是在整个社会。它催化了亚裔的民权运动,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能得以享受的平等和进步。在我们纪念五月 “亚太裔文化传统月” 之际,让我们不要忘掉历史,纪念我们先行者艰辛的足迹。
伍顿高中庆祝 “亚太裔文化传统月” 的四个活动
为纪念“亚太裔文化传统月”,洛城伍顿高中将在4月底和5月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望大家奔走相告,积极参与。支持这些活动的有:
Wootton High School Parents Students and Teachers Association (PTSA)
Asian Parent Student Network (APSN)
City of Rockville, Chinese American Parents Association Montgomery County (CAPA-MC)
Calvin J Li Memorial Foundation
1
4月28日,我们会播放一个纪录片 “Honor and Duty: the Mississippi Delta Chinese”,记载的是住在密西西比三角洲鲜为人知的华人的故事,他们的历史,和他们的今天。
2
5月2日,首届李佳信纪念演讲邀请到一个杰出的华人:著名漫画家、“国会图书馆年轻人文学大使奖” 获得者杨谨伦 (Gene Luen Yang),讲述他成长的经历,如何从一个电脑痴变成漫画家, “Tiger Dads and Comic Books: How I became an Asian American Cartoonist”。杨谨伦言语风趣,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这次有幸邀请到他来演讲,实属不易。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此难得机会。来时不要忘了带上他的书让他签名。
3
5月20日,四位年轻有为的华裔青年将给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讨论,他们会探讨华人在美国怎样充分发挥利用华人文化传统的优势。老少皆宜。
4
5月23日,佳信基金邀请百人会主席吴华扬做演讲,讨论在亚裔移民家庭里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文化隔阂,我们如何能增进两代人之间的交流,弥合文化的差异。“Bridging the Divide between Asian Immigrants and Their American Children”。吴华扬现任加州大学法律系教授,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很多人对他有所了解。他真心希望能摆脱给人留下的 “精英主义”印象,同各界华人建立交流和相互理解,致力谋求华人社区的共同利益。
关于这些活动的详情,请参见下面海报,或到 www.cjlfoundation.org 查询,今天就去下面网站报名:ptsa.tswoottonhs.org,点击本文底部的“阅读原文 Read more”,也会跳转到报名网站。
下面是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李佳信慈惠基金”(Calvin J Li Memorial Foundation)的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关于本文作者Paul Li简介: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Paul Li, President of Calvin J Li Memorial Foundation, with information support from Aryani Ong and Frank Wu. The mission of Calvin J Li Memorial Foundation is to help create a supportive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Asian Americans growing up in immigrant families. Through speeches, lectures and seminars, we hope to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immigrant parents and their American children, and promote Asian American role model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Asian cultur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
作者:Paul Li
本文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ID: ChineseAmericans)
请读者广为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其他媒体如要转载,请联络本公众号。
热门文章《美国最早的“非法移民”》《你自己真的没有吃过福利吗?》
《【音频图文】彦子追踪:川普与俄国漫长而精彩的交往史》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客观、理性、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授权:editor@ChineseAmerican.org
阅读原文 Read more
“亚太裔文化传统月”网上报名